
【小學概覽】
聖家學校
Holy Family School
學校簡介及辦學宗旨
聖家學校(英語:Holy Family School)是一所資助全日男女校,在離島區,學校地址是新界坪洲聖家路一號。聖家學校創辦於1965年,辦學宗旨:本校秉承「聖家」的「愛主愛人、仁愛、服從、勤勞」的精神,致力培育學生「靈、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」方面的精進;又積極與家長合作,配合多元化的教學策略,指導學生探求學問,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培養正確的人生觀;使學生能明辨是非,處事盡責,具服務精神,將來能回饋社會。
基本資料
•所屬區域:離島區
•學校地址:新界坪洲聖家路一號
•小一學校網:99
•學校電話:29830785
•學校傳真:29831247
•學校電郵:general@holyfamily.edu.hk
•學校網址:http://www.holyfamily.edu.hk
學校資料
•學校類別:資助/全日/男女
•校監_校管會主席:李彩燕女士
•校長:何麗君女士
•辦學團體:天主教香港教區
•創校年份:1965
•宗教:天主教
•其他宗教:undefined
•校訓:undefined
•學校佔地面積:約2000平方米
•教學語言:中文(包括:普通話)及英文
•一條龍中學:-
•直屬中學:-
•聯繫中學:-
•法團校董會:已成立
•家長教師會:有
•舊生會/校友會:有
2021/2022學校全年收費
聖家學校的學費:-,堂費:-,家長教師會費:40,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:每年$200,用於更換及維修課室冷氣機、課室冷氣費和學校設備等。,其他收費_費用:-
學校設施
聖家學校的設施:
•校車:無
•保姆車:無
•課室數目:6
•禮堂數目:1
•操場數目:2
•圖書館數目:1
•特別室:2間(電腦輔助學習室及學生活動中心)。
•其他學校設施:環保園。
•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設施:斜道、暢通易達升降機及暢通易達洗手間。
2020/2021學年教師資料(包括校長)
•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:15
•教師總人數:20
學歷及專業培訓(佔全校教師人數%)
•教育文憑:100%
•學士:95%
•碩士_博士或以上:35%
•特殊教育培訓:45%
年資(佔全校教師人數%)
•0至4年經驗:15%
•5至9年經驗:20%
•10年經驗或以上:65%
班級結構
2020/2021學年班數:
小一有1班,小二有1班,小三有1班,小四有1班,小五有1班,小六有1班,總數為6班。
2021/2022學年(以教育局在2021年3月/4月所批核的班級數目為準)
小一有1班,小二有1班,小三有1班,小四有1班,小五有1班,小六有1班,總數為6班。
班級教學模式:
本校重視以生為本,推行小班教學。課堂活動的設計致力培養學生主動參與、積極投入、愛好思考的習慣;在不同科目的活動運用共通能力,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。
備註:-
學習評估
•全年全科考試次數:3
•全年全科測驗次數:0
多元學習評估
除一般測考評估外,加入其他不同的評估模式,如透過專題研習、主題學習活動、學習歷程檔案及進展性評估,評估學生的共通能力、價值觀、態度等。
分班安排
不適用。
學校生活
•每週上學日數:5日
•每日一般上課節數:11節
•每節一般時間:30分鐘
•一般上學時間:上午8:10
•一般放學時間:下午3:25
•午膳開始時間:13:05
•午膳結束時間:13:55
•午膳安排:由家長安排。
健康校園生活:
本校參與了「陽光笑容滿校園」校本計劃、sportACT獎勵計劃、開心果日及護脊操,鼓勵學生多做運動,並培育學生健康飲食習慣。
備註:
1. 學校積極推動家長義工服務及提供多元化的家長教育。 2. 推行晨早閱讀時段及故事爸媽計劃,並於課餘時間開放圖書館,讓學生多閱讀及進行自學活動。 3. 透過祈禱小天使及大哥哥大姐姐計劃,鼓勵學生實踐愛德行動。
全方位學習
本校設有多元智能小組、小小科學家、足球訓練班、舞蹈班、羽毛球訓練班、英語話劇、小小演奏家、趣味英語、藝術小天地、跆拳道、基督小先鋒、環保大使及資訊科技獎勵計劃。每年,學校亦會安排STEM活動、主題學習週、中國文化日等跨學科學習活動。
學校特色
學校管理
學校管理架構:
本校已成立法團校董會,成員包括辦學團體校董、獨立人士校董、家長校董、校友校董、教師校董及本校校長。此外,本校與時並進,不斷優化管理架構,推行政策時,由行政成員商議及構思規劃,通過不同的溝通渠道,公開諮詢教師及家長意見。
法團校董會/學校管理委員會/校董會:
本校已成立法團校董會,校董資料請參考本校網頁。
環保政策:
1. 推行環保大使活動,向學生推廣綠化意識及培養他們對種植的興趣。 2. 設有環保園作親身體驗及實踐。
學校關注事項:
1. 實踐天主教的五大核心價值,培育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。 2. 持續優化課堂教學,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能。
教學規劃
學習和教學策略:
1. 透過跨學科、專題研習及自主學習等各類型學習活動,發展學生之共通能力及自學能力。 2. 在生活教育課,透過活動、講座、工作坊等,建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及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。 3. 設立功課輔導時段,讓學生能善用時間,在教師指導下完成課業。
關鍵項目的發展:
1. 透過靈性和情性的薰陶及校本獎勵計劃,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。 2. 推行晨早閱讀及校本中英文閱讀計劃,讓學生掌握不同的學習技能,培養自學的能力。 3. 各科善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和自學,培養學生資訊能力及素養。 4. 透過探究式研習及全方位學習活動,培養學生專題研習的技能和發展學生探究的精神及能力。
共通能力的培養:
undefined
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:
1. 透過多元化的活動,培育學生認識天主教核心價值。 2. 推展班級經營及合作學習小組。 3. 在各科課程及科組活動,推行愛德教育。 4. 透過「我做得到」獎勵計劃,鼓勵學生致力達成所訂目標。
學生支援
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:
採用「全校參與」模式照顧不同學生不同需要。在「新資助模式」計劃下,配合「及早識別」、「及早支援」、相關小組訓練、言語治療服務等服務,照顧學生的多樣性。
「全校參與」模式融合教育:
本校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服務,例如:教育心理學家服務、教學及評估調適、輔導小組、社交訓練小組、言語治療服務、個別學習計劃等。
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:
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,幫助他們學習中文: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;增聘額外教師/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;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(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、小組學習等);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/或調適教材;及舉辦文化共融活動。提供非華語學生暑期銜接課程,鼓勵多使用中文。
課程剪裁及調適措施:
本校於課餘時間設有拔尖補底班、新來港學童適應班及非華語課後學習支援課程,以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。
家校合作及校風
家校合作:
本校積極與家教會合辦活動,如家長會、家長義工隊、講座及工作坊、親子教育課程、故事媽媽及親子旅行等。
校風:
1. 本校校風淳樸,重視品德教育,採用「靈訓輔合一」的理念,積極發揚基督關愛的精神。 2. 注重學生的品德培養,藉宗教氣氛的薰陶和合作學習的模式,建立學生團隊的合作精神。 3. 鼓勵學生參加義工服務及朋輩互助的服務,以培育學生建立關懷社區和朋輩的良好行為。
未來發展
學校發展計劃:
1. 推動正向教育,締造健康校園。 2. 善用社區及學校環境的資源,提升學習興趣及效能。
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:
1. 舉行教師發展日及教師工作坊,並透過參與教育局及其他外間機構的支援,強化教師專業能力。 2. 教師團隊已建立共同備課及觀課文化,透過專業交流,持續優化學與教。
其他
1. 鼓勵善用地理自然環境進行靈活的「移動課室」學習。 2. 推行BYOD計劃,推動電子學習。 3. 舉辦境外交流活動,增加學生各方面的識見,以豐富學習經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