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小學概覽】
陳瑞祺(喇沙)小學
Chan Sui Ki (La Salle) Primary School
學校簡介及辦學宗旨
陳瑞祺(喇沙)小學(英語:Chan Sui Ki (La Salle) Primary School)是一所資助全日男女校,在九龍城區,學校地址是九龍九龍城常盛街22號。陳瑞祺(喇沙)小學創辦於1973年,辦學宗旨:秉承喇沙修士會的辦學精神,以「信德、熱誠、團體」為依歸,為學生提供人文及基督教育,並且特別照顧那些貧窮及有需要的學生。
基本資料
•所屬區域:九龍城區
•學校地址:九龍九龍城常盛街22號
•小一學校網:34
•學校電話:27116278
•學校傳真:27140854
•學校電郵:info@cskps.edu.hk
•學校網址:https://www.cskps.edu.hk
學校資料
•學校類別:資助/全日/男女
•校監_校管會主席:古永康先生
•校長:鄔淑賢女士
•辦學團體:香港喇沙修士會
•創校年份:1973
•宗教:天主教
•其他宗教:undefined
•校訓:undefined
•學校佔地面積:約6200平方米
•教學語言:中文
•一條龍中學:-
•直屬中學:-
•聯繫中學:-
•法團校董會:已成立
•家長教師會:有
•舊生會/校友會:無
2021/2022學校全年收費
陳瑞祺(喇沙)小學的學費:-,堂費:-,家長教師會費:40,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:310,其他收費_費用:-
學校設施
陳瑞祺(喇沙)小學的設施:
•校車:無
•保姆車:有
•課室數目:30
•禮堂數目:1
•操場數目:3
•圖書館數目:1
•特別室:溫室、視藝室、常識室、音樂室、電腦室、圖書館、小組教學室、學生活動室、多用途活動室。
•其他學校設施:小聖堂、醫療室、遠程教室暨校園電視台、中央廣播系統、蝴蝶園。
•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設施:暢通易達升降機、暢通易達洗手間、觸覺點字及觸覺平面地圖、觸覺引路帶及視像警報系統。
2020/2021學年教師資料(包括校長)
•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:57
•教師總人數:58
學歷及專業培訓(佔全校教師人數%)
•教育文憑:100%
•學士:100%
•碩士_博士或以上:28%
•特殊教育培訓:14%
年資(佔全校教師人數%)
•0至4年經驗:20%
•5至9年經驗:14%
•10年經驗或以上:66%
班級結構
2020/2021學年班數:
小一有5班,小二有5班,小三有5班,小四有5班,小五有5班,小六有5班,總數為30班。
2021/2022學年(以教育局在2021年3月/4月所批核的班級數目為準)
小一有5班,小二有5班,小三有5班,小四有5班,小五有5班,小六有5班,總數為30班。
班級教學模式:
為照顧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,P.2-P.4設立輔導小組,小四至小六按照學生學習的能力和需要分班。
備註:-
學習評估
•全年全科考試次數:3
•全年全科測驗次數:0
多元學習評估
透過不同的評估模式,評估學生在知識、技能和態度方面的表現。
分班安排
除按學業成績外,亦會以學生學習態度及操行表現作分班準則,以便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(小四至小六)。
學校生活
•每週上學日數:5日
•每日一般上課節數:9節
•每節一般時間:35分鐘
•一般上學時間:上午8:00
•一般放學時間:下午3:10
•午膳開始時間:12:25
•午膳結束時間:13:20
•午膳安排:由指定供應商提供及由家長安排。
健康校園生活:
「健康飲食在校園」、 「sportACT獎勵計劃」。
備註:
每週均設有活動課,供各級學生參加。
全方位學習
幼童軍、公益少年團、科學及科技、弦樂團、管樂團、集誦、合唱團、中英戲劇、校園小主播、舞蹈、宗教、電腦、視藝、游泳、球類、田徑、雜耍、英語活動、奧數、中文辯論、英文辯論、環保大使、理財、創意編程、桌上遊戲、中外文化等。
學校特色
學校管理
學校管理架構:
法團校董會委任校長處理校務,推行校本管理。
法團校董會/學校管理委員會/校董會:
成員包括辦學團體、校長、教師、家長及獨立人士代表。
環保政策:
以4Rs-減少使用,廢物利用,循環再用和替代使用-「環保四用」原則,推行校本環保政策,珍惜資源,減少碳足印。
學校關注事項:
1. 優化課堂設計及善用有效教學策略,培養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。 2. 透過多元化的學習經歷,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及成就感。
教學規劃
學習和教學策略:
為裝備學生應對未來的轉變和挑戰,學校推行校本語文、STEM及運算思維課程,提升他們自主學習、創造、協作、解難及創新的能力。
關鍵項目的發展:
1. 透過不同的資訊科技學習課程和多樣性的教與學策略,培養學生以正面積極及無畏的態度,去應付不同的的挑戰。 2. 持續推行跨課程閱讀,加強學生閱讀的廣度,並培養他們自發閱讀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。 3. 持續發展科學、科技、工程及數學教育(STEM),提高學生的綜合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,並提升其創造力、協作和解決問題能力。 4. 透過校本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,提供全方位學習經歷,積極推廣正向價值觀,為學生培育良好的品德及公民素質。
共通能力的培養:
undefined
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:
本校透過教師培訓、家長講座、不同的學習領域及學科課程的學與教、以及多元化的學習經歷,營造正向的校園氛圍,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。
學生支援
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:
1. 採用全校參與模式,因應學生的興趣、學習態度及能力,讓他們體驗不同的多元智能學習經驗,達至拔尖保底、因材施教的成效。 2. 小一設有幼小銜接課程,小六設有升中銜接課程,讓學生能順利適應新的學習階段。
「全校參與」模式融合教育:
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及特殊教育支援老師,協助校長和副校長策劃、統籌和推動「全校參與」模式融合教育,運用額外資源如學習支援津貼、加強言語治療津貼等,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,具體的措施有教學及評估調適、輔導小組、社交訓練小組、言語治療服務、個別學習計劃等、聽取家長意見和商議學生進展的機制等。
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:
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,幫助他們學習中文: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;增聘額外教師/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;及舉辦文化共融活動。
課程剪裁及調適措施:
1. 採用「混合模式學習」(Blended Learning)讓學生能充份利用在家時 間進行部份教學內容的自學,然後由老師於課堂作跟進及延伸,提升整體學與教成效及學生的自學能力。 2. 根據學生的潛能,給予適切的校本資優或支援課程,盡展學生的潛能。
家校合作及校風
家校合作:
家長義工積極參與學校活動,促進家校合作。
校風:
1. 本校透過不同形式的獎勵計劃及活動,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。 2. 透過團隊訓練,培養學生的領導才能。
未來發展
學校發展計劃:
1. 優化課堂設計及善用有效教學策略,培養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。 2. 透過多元化的學習經歷,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及成就感。
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:
透過共同備課、觀課、校本教師專業培訓工作坊、校本啟導計劃、教育局或其他機構舉辦之培訓課程和支援服務,以及與他校進行教師專業協作交流,以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。
其他
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資源學校 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-全港小學生運算思維比賽2020 App Inventor組別冠軍